隨著全球供應鏈持續變動,企業正在積極尋求中國以外的生產基地。然而,「中國+1」策略需經過謹慎的規劃以確保成功。在我們最近期的網絡研討會中,業界專家 Kathy Liu(中菲行的全球銷售與行銷副總裁)與 Karen Kenney(貿易合規專家)深入探討了企業在遷移製造業務時所面臨的挑戰與關鍵考量因素。以下為其重點摘要。
1. 東南亞的貨運運力限制
隨著許多製造商逐漸將業務遷移至東南亞,該地區的基礎設施無法在短時間內迅速擴展。空、海運運力有限,再加上其港口設施自動化程度較低,可能會導致物流成本上升以及交貨時程增加。Kathy指出,許多企業正利用中國作為運輸中心,整合來自東南亞的貨運,以優化成本與效率。
2. 基礎設施與投資等挑戰
儘管各國正嘗試透過投資以改善替代製造基地的物流基礎設施(如道路、港口等),但這些項目仍屬於長期發展計劃。Kenney指出,雖然越南、印度等國正積極吸引全球投資,但許多基礎設施尚需數年才能完全落實。此外,部分美國政策對其關鍵基礎設施的外資投資設限,使該情勢更加複雜。
3. 文化與勞動力差異
製造商也必須適應在工作倫理與商業運營上的文化差異。在中國,常見的「996」 工作模式(早上9點到晚上9點,每週6天)可提高生產效率。然而,這種工作模式未必適用於其他地區,不同地區對於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重視程度不同。充分理解這些差異以及做出調整對於維持運營效率至關重要,同時也有助於準確評估勞動力成本。
4. 合規要求與原產地風險
許多企業誤以為只要將組裝遷移至東南亞就會自動改變產品的原產地。然而,若是大部分零組件仍來自於中國,根據美國的貿易法規,最終產品可能仍將被歸類為中國製造。正如Kenney所警示,隨著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加強新法規的執行力度,要成功避免遭受處罰,企業必須仔細評估其供應鏈,以確保符合貿易合規要求。
5. 策略夥伴關係的重要性
隨著法規變化、成本上升以及其他物流挑戰,企業需要經驗豐富的夥伴協助他們順利遷移至新的生產與分銷國家。Kathy強調,與中菲行這樣的全球物流服務供應商合作是極具價值的,他們能為企業量身訂製解決方案,同時他們具備東南亞、印度及其他新興生產中心的當地市場專業知識。
中國+1:謹慎規劃是成功落實策略的最佳關鍵
中國+1策略能有效幫助企業多元化供應鏈,但同時也帶來了各種挑戰。在評估將生產業務擴展至新國家時,企業必須仔細評估該市場的貨運運力、物流基礎設施、貿易合規風險以及文化差異,以明智做出決策。透過與具備專業知識的夥伴合作規劃策略,企業能成功調整其供應鏈,高效應對多變的全球製造市場。
您正在尋求應對供應鏈轉型的專業指導?請立即聯繫中菲行,讓我們為您量身定制物流解決方案。